章太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小说巴士★https://www.xs84.co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朱文公所谓“气质之性,义理之性”
,罗表示反对,他说:“义理乃在气质之中。”
宋人于天理人欲,纠缠不清。
罗说:“欲当即理。”
这种见解,和王不同,较朱又高一着,所以能与阳明相抗衡。
清戴东原的主张,是师承罗的学说的。
明末,东林派高攀龙、顾宪成等也讲宋人学问,较阳明弟子能守规矩。
他们有移风易俗的本意,所以借重礼法。
不过党派的臭味太重,致召魏忠贤杀害的惨劫。
清初,东林派还有流传,高愈、应谦辈也只步武前人罢!
此外尚有李颙(二曲)也是名儒。
李,陕西人,出身微贱,原是一个差役。
他自己承认是吕派,实际是近王派的,所发见很不少。
他每天坐三炷香,“初则以心观心,久之心亦无所观”
,这是他的工夫。
他尝说“一念万念”
一句话。
这话很像佛法,但是究竟的意思,他没有说出。
我们也不知道他还是说“一念可以抵万念呢”
,抑或是“万念就是一念呢”
?在佛法中谓:念念相接则生时间;转念速,时间长,转念慢,时间短;一刹那可以经历劫。
李的本意,或许是如此。
李取佛法很多,但要保持礼教面目,终不肯说出。
“体用”
二字,本出于佛法,顾亭林以此问他,他也只可说“宝物出于异国,亦可采取”
了。
清代,理学可以不论,治朱之学远不如朱。
陆陇其(稼书)、汤斌等隶事两朝,也为士林所不齿,和吴澄事元有什么分别呢?江藩作《宋学渊源记》,凡能躬自力行的都采入,那在清廷做官的,都在摈弃之列。
颜元(习斋)、戴震(东原),是清代大儒。
颜力主“不骛虚声”
,劝学子事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和小学很相宜。
戴别开学派,打倒宋学。
他是主张“功利主义”
,以为欲人之利于己,必先有利于人,并且反对宋人的遏情欲。
罗有高(台山)、彭绍升(尺木)研究王学的。
罗有江湖游侠之气,很佩服李卓吾;彭信佛法,但好扶乩;两人都无足取。
哲学总括
哲学的派别,既如上述,我们在此且总括地比较一下:以哲学论,我们可分宋以来之哲学、古代的九流、印度的佛法和欧西的哲学四种。
欧西的哲学,都是纸片上的文章,全是思想,并未实验。
他们讲唯心论,看着的确很精,却只有比量,没是现量,不能如各科学用实地证明出来。